Saturday, December 1, 2007

華人在美國讀醫學院做醫生

我看到前面有人談起在美國讀醫學院做醫生的可能和得失, 我弟弟在一所TOP-15的醫學院就讀,自己也見過一些pre-med的學生, 加上其他人的補充, 希望對於醫學院有興趣的人有所幫助。

(0)每年報考的學生中,只有約1/3如願,亦即2/3任何一間都考不到-- 在這個資源條件很豐富的社會, 這是很驚人的紀錄。 現在經濟蕭條, 可能更多人有此傾向了。

(1) 他本科在Ivy-League拿了一文一理兩個學位, 結果報了30多所醫學院,只被1/3授予自費的面試, 最後被6,7間學校錄取。2/3認為根本不必見面談了,甚至有好幾間連second-application--那是處於任何人都可以索取填寫的first-application與面試的一個中間階段-- 都沒給他。考上以後也幾乎不可能得到資助, 他一年的費用是5萬5。

舉個例子: 2001年哥倫比亞Med-School的報考:面試率是10:1, 然後的面試:錄取率是8:1(8000多份申請表中最後收了一百來人)。可以想像凡是費這份勁來報考的就已經不是混混, 因為那種費心不是一個覺得可有可無的人願意付出的。當然Columbia本來就是很好的學校,但很少專業的競爭如此激烈。

(2) 報考者的書寫和口語都必須很出色 -- MCAT保證前者,面試保證後者。這不是苦背一年能過關的。我大三的室友在本校面試時,一陣寒暄後突然被問到"我的親人剛死在你的手術臺上了,你一出來面對焦急的我如何交代?"然後的談話涉及深遠的醫學倫理,社會道德(幫助病人自殺, 醫療資源的取捨分配, 墮胎毒品的合法化等等)。所以除了表達能力,對美國的社會文化也必須有深入的瞭解甚至見解 --畢竟醫生提供的就是最親密的對人的服務。這個對社會的深入瞭解是全面的,不是停留在表面的pop culture比如體育/影視/音樂上。

我個人認為這是非美國長大的人考取醫學院最大的客觀障礙,其他都是a distantsecond了。而且醫三以後的很多課就是跟著一位醫生做幾個星期的rotations, 沒有什麼書面的考試,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這位醫生共事交談時給他留下的印象,所以表達能力就更重要了。)

我那位室友,報考時的GPA是系裏的TOP-5%,佔有身為本州子弟的地利人和,大三整個暑假免費去本校醫學院幹了四個月的research --這類(即使是裝模作樣的)社區服務是必不可少的 --換來了應該是很好的推薦信。 他最後的結果是waiting-list.歡天喜地過後幾個星期他通過內線知道他是waiting-list上的近第100位,而如果有超過10位的被錄取生不來就已經是非常非常的反常。他最後去了本州內的在全國排40多的學院,仍是心覺僥倖。

(3) 你一切可被查閱的紀錄,都應該是很清白的 --他們非常注重可以反映人品性格的事件。 我在大學fraternity parties時都能見到一些學生一見到有拿照相機的人進來,立即放下手中的啤酒罐子,正襟危坐作親善狀。這些不用問就是打算報醫學院(或法學院)的學生。大二時我的另一位有意於med-school的同學,平時一個careless playboy, 有一次因為under-21手持啤酒吃了一張ticket, 回到宿舍後眼淚直在打轉。

(4) 他們有個很奇怪 -- 可能也是很合理 -- 的邏輯:讀醫學院做了醫生的,無疑是best of the best, 可是你又絕不可流露出這種心態。因為將來你面對的人,很可能是你很看不起的(而且是有充份理由看不起的,甚至根本就是妓女或剛用了毒品倒在你面前的人),但你仍須提供最盡心的服務 -- 可能還須額外費心。舉個相關的例子:我那位大二的同學,一次聚會時被問及將來想做哪個specialty,我們笑曰"當然是婦科啦,名正言順地吃豆腐!" 他苦笑地說我們這是旁觀者站著說話不腰疼,絕大多數上門的都不是十七八歲的花姑娘,是一般情況下令他扭頭作嘔的中老年婦人,而正是對這些病人他必須做更細心的檢查更詳盡的談話。

OK,扯遠了。 做醫生的優越感, 在任何時候都不應(當眾)表現出來。一旦在言行舉止中流露出這種condescending的心態,他們不會要的。單單讀申請表可能難以判斷,但面對面地談一天他們是絕對看得出來的。我知道好幾例這樣的anecdotes,恕難細表。

(5)進去之後也非常艱苦, 不是其他的研究生院可比。二年級後就再沒有任何假期,身上帶著beeper隨時on-call (連在一個週末的我的PhD 畢業典禮,我弟弟也是最後一刻才被獲准前來,總共在我那個城市呆了不到36小時). 畢業後再做一般不少於四年的intern/residency(有些專科甚至可以double),期間連續在醫院待上40個小時不回家是常事, 一般年薪是三萬五左右。 前一段"Newsweek"雜誌有篇報導,探索AMA的規矩是不是太不把實習醫生當人看了,但他們認為這就是"吃得苦中苦",不愛來就甭來。一位讀者來信,說她的先生正在做residency ,一次在醫院on-call了幾天後回家是給太太買了一束花以表歉意。她剛剛把花放進花瓶裏轉過身來,他已經在椅子上睡著了。你真的得問問你和你的家人是否願意和能夠承受這樣的生活方式。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包括本人在內。

(6)所以,如無特殊好運氣,一個人要先花大約兩年時間準備:即使修課已經完成,還須做過社區服務(絕不可少),得到真實的有份量的推薦信。2004年秋季的入學, 最遲在2003年夏初就該考MCAT了。醫學院只有秋季入學,沒有中途插入/轉學分的政策;我弟弟那一屆第一年有兩人退出,以後就是(X-2)人齊上了.而且你的生物/化學知識一定得用英文也能得心應手,讀寫說都是,不然進去了也是白搭。加上極為辛苦的八年,等到可以自己開業行醫 -- 假定不中途而廢而且通過board exam (一共有三個steps) -- 已經是十年後的事了。

(好幾次見到有人問在美國境外的醫學院取得了學位, 是否也可以在美國執照行醫? 他如果過了AMA的三關考試, 然後按部就班做了實習/住院醫生, 是可以的。 但是在matching的過程中 -- "matching"是全美各醫院根據醫學院畢業生們的成績/專科意向與自己本院的位置招實習醫生 - - 這種人會被排到非常後, 甚至有一說是只有在所有美國的畢業生都找到位置後, 剩下的才再來和這些人matching . 我不是絕對肯定這個細節,但他們的確是很吃虧的。)

醫學院的報考和畢業後的matching, 都是非常非常的照顧本州的居民, 即使那個醫學院和附屬於它的醫院是私立性質的都是如此(社區醫院就更加是了)。所以如果居住在加州或紐約, 或者在有兩三個不錯的醫學院但又人口稀少的州像Michigan, 機會就比別人多。

(7)九十年代中期有過一個統計,在所有職業中(可能體育界和娛樂圈除外,因為實在很難對那兩個行業做全面真實的調查),醫生在酗酒率,吸毒率,離婚率,和自殺率,都獨佔鰲頭,壓力太大了。 有多少人能忍受自己的配偶半夜兩點被叫走,幾天後再見面呢?

有人可能聽說可以選擇比較輕鬆的specialty,報酬和穩定性仍遠高於其他行業。確實如此。我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遠親是藥劑醫師(anesthesiology), 每天只是在大手術前(大約早上八點)把手術所需的藥物調配好,就可回家;然後可能下午再回來轉一圈。很正常的時間表,但工資是一般EE/CS PhD的兩倍有多,當然也沒有裁員的風吹雨打。

我兩年前問我弟弟何不選之為他的專科得了,言語中很有惋惜之意。他給了我一個上文提到的那種不可有的condescending 微笑, 說做醫生就是要見病人,面對面地聽他說話,對他說話,親手治他,看著他好轉或惡化,那才是最欣慰的補償和最巨大的激勵。就象平時練球就是要比賽上場,儘管那很有可能當眾出醜和嚴重受傷。一開始就是圖著高報酬/低風險的,也就大多不會最初選擇成為和最後成功成為醫生了。我沒有美化他的企圖,這是他的原話。我弟弟最近開始申請 matching了, 我舊話重提, 他說當這種醫生不在場時, 他們甚至會被同事們稱做"Surgeon's bitch", 因為他們服服貼貼地聽從主治醫生的指示; 而與他來往的同學中,還不知道有誰選這個專科的。 我知道現在這麼遠距離地看, 不少人會說"只要保證我有安穩的高薪工作,下了班可以有自己的好日子, 管他人如何說呢?" 呵呵, 絕對不是這樣的。 誰真的媳婦熬成婆,快做醫生了,恐怕想法也和他差不多了。

(8) 不少人提到產生念醫學院的念頭與現在的職位太"boring"有關, 那可真是班門弄斧了。醫生的工作才真是最機械最平淡的,每一步都嚴格地按書本上文獻裏已經證實了的例子來做。 "發明", "創新", "巧妙" 這些理科工科商科夢寐以求的讚美對醫生幾乎都不適用,除非是出來以後在實驗室裏跟著何大一這樣的人做尖端研究的極少數。

"No thinking, man. You just read and react." 他說。不但boring, 而且真正的depressed.他做internal medicine的rotation時,來的大多是比較富裕的五六十歲的人。他說他看到的症狀都很相似,而他想說的建議也是千篇一律的:"我的唯一治療方法是你戒煙, 戒酒, 等等 - - 從三十五年前你第一次聽到醫生這麼說的那個時候做起!!" 當然他又絕對不能這麼說。這才真是job depression呢。

(9) 與普遍的觀念相反,醫生的行情也多少受到供求甚至outsourcing的影響。一個專科如果連續幾年很多人進入,整個圈子的報酬也就暫時低下來了。Outsourcing 也不是空穴來風, "Newsweek"和"New York Times" 都報導過這個傾向:凡是能夠等一等而又不是最尖端複雜的步驟, 大可到墨西哥甚至亞洲去做。另外近來不斷的malpractice lawsuits也使得醫生們必須擔負越來越沉重的insurance premium. Y醫生們的報酬也可 以相差很大, 取決於他們的專科, 所在的地點, 和他們投入的工作量(很多情況下他們可以有此選擇。)

(10) 我無意只強調醫學院/醫生的負面,當然回報也是巨大的: 高工資;不太受經濟起伏的影響;自行開業的醫生的退休年齡是自己定的,比領他人支票過日子的可以晚很多年;而且一提起是medical doctor, 在主流社會中一般也其他學科的PhD更受敬重。律師, 商人, 政客都無情地被取笑,醫生卻很少。 還有:

**如果被錄取了,拿到貸款不會是問題,銀行很願意做這樣的幾乎沒有風險的投資。不過你可能要有相當一部分是un-subsidized, 也就是說立即開始算利息加到本錢上。一般美國的教育貸款在學生在校期間都由政府付了利息,學生離校六個月後這個責任才轉給他本人。我從沒見過考上了(好)醫學院但因為錢而放棄的,本科我倒是見過。

** Most importantly,不要被一些嘲笑你的人改變你的心態。有人認為這不現實冷嘲熱諷,如果真的是身份限制,可以理解,如果不是,那是他自己窩囊的人在做窩囊的事。在美國做了幾份職業後再去讀醫學院的,大有人在。我弟弟那一屆,剛入學時像他這樣本科剛畢業就來的只占一半;平均年齡已經是28歲;在Wall Street和在Peace Corp做過的都有-- 那可是美國社會中的最保守和最自由, 最現實主義和最理想主義的兩個極端。有意者應該從中得到鼓勵。

不過呢,因為美國的物質和機會都遠比中國豐富,孩子們從小就放得開。一兩個選擇再糟糕,也不大可能就沒有回頭路而毀了他的一生。所以也才有成年後40歲了突然又有拋開本職跑回去念醫學院的靈感,配偶和家人也能理解甚至支持。這種長期養成的心態,而不是一個人的絕對年齡, 身份, 現狀,才是做讀不讀醫學院這樣重大決定的最關鍵。 Anyway, 醫學院就是先苦後甜,要你極其艱難地學一套本事,但學成之後就是一輩子了,再不要你開拓創新,一切都有先例可循,幾乎是越老越吃香(即使是外科的,到一定年齡就不能再執刀,但在一旁做指導仍是比幾乎其他所有職業更well-compensated)。

但醫生在持照開業前的那些年頭實在是極為艱苦,開業後代價也不小, 所以不走這條路對絕大多數人也是正確的。------ 發表於 2007-12-1 04:55

Research or papers is needed plus community service. Research is not community service. Matching is a fair procedure, but there is a loophole I wouldn't want to elaborate here.

The Chinese term of anesthesiologist is not correct, if you cannot speak good English, this is a good field. The hottest specialties are Plastic Surgery and Dermatologist.

Salary may be 10X of a PhD The admission for Asian are limited and quoted, around 20-26%. If a school admitted 100 first year students, half of them are directly from undergraduate, half are have social experience, that is over 25 years old( more mature), the medical school wanted that way to balance the student body, and sex balance is almost half and half. if you are a male undergraduate, try to go to a medical this year, your chance for that is very small, for that 26 seats, half to female,13 seats remain, another half goes to older age, 6 seats available for you to fight against Indian, Korean, Pakistan, Japanese, and other Asian, usually 2 seats available for Chinese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Good luck. Do you think parents are proud of their kid getting in the medical school? You bet. It is hard!